第八章春去春回 一百零三梦下(1/3)
作品:《魔梦缘》明涵、永馨到此是自问自答——笑言: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宽广?海洋最宽广;这个世界上什么比海洋更宽广?是天空;那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什么?是人的胸怀。然后二人相视会心一笑——说人的心胸可以装得下海洋、天空,最为宽广,一般来说只是想当然而已,经不得推敲。不信可以试试,在想象中,我们人的心胸,能装得下多大、多了远的天空,恐怕自认为想得在广大,瞬间就会被打了回来,呵呵,能装下咫尺天空就不错了吧!
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可以把海洋、把天空装下,这是好高骛远、非常不现实。其实,不是把海洋、天空装下就是胸怀的宽广,哪里能装得下,这是画地为牢。而是包容,把自己融入其中,往小了说,自己就是海洋,天空的一部分;往大了说,放下自己能不能装下海洋、天空的了不起的观念,在点滴中,凡事平常心的拥有,那自己就是海洋、就是天空。这样的角度看海洋、看天空给人的意识是无限扩展的,无穷无尽的……
总而言之,就是不能绝对化,固定不变看待事物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思想要尽可能的避免这种绝对化的思维——凡是好自觉不自觉的以好坏人论断。我们在做什么事情上,应该去明白,不是因此证明你是好人,而是很豁达的认为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、能做的事。我们不能就那么绝对化的认为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,将不帮他人的人、不做好事的人就认为是不好的人。好人坏人哪那么从表象上就能看得那么清、辩得那么明。
如果我们真正能明了,什么事是该做的、能做的,而去自然而然的、习惯的去做,那就活出人的品质来了。而教条化的结果,会使本该做的,而不得不拔高为英雄么模范人物的专利了。这样,一般人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去推卸责任——反正我不是英雄模范,那不是我该做的。更有甚者,做好事就是为当英雄模范,好得到好处。如果为此付出得不到期望的回报,那心反倒会走向另一个极端。人心就是难测啊!其实,就在这样那样的遭遇挫折中,凡事平常心的拥有,就是在不知不觉中,成就着自己的海洋、天空……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永馨与明涵探讨,人生在世怎么样才能算满足呢?其实人呢,要把握好什么是适可而止是不容易的:
在某种角度来看,藏民族在这方面不能不给人以巨大的心灵反差。曾己何时,他们在得解放时,我们认为百分之九十的百姓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奴!特别是到了现在社会,整体上一些人的生活比那时候好了许多,可为什么他们那种信仰依旧表现得那么执著!按我们的理解,难道他们不曾记得那些上层贵族打着宗教信仰的旗号欺压他们了?由此,是不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——在他们来看,信什么和受不受苦难也许是两个概念,无论怎样的境遇也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那份最真……
到此,永馨、明涵不由不感叹,信什么和受不受苦是两回事,这最基本的认识是很难得到整体上的一定认可。确实,世上有太多的不公平,把这些不公平放淡看轻不容易。而信什么,和一个人路见不平拔不拔刀相助,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概念。凡事能做到无不过而无不及,就差不多,就是都好了……
从特定的角度来看藏文明,虽然不一定确切,但永馨、明涵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同了对藏文明盛赞的一面。就如这样一篇文章所言:“它的自我满足与强韧的生命力,它的包容难以被更改,它的兀自存在、兀自神圣,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反差、乃至被吸引、震撼。千百年来,这样一些善良的、坚韧的藏民族,一直在用他们的生命在雪域高原上,为众生做着最显漫长、也最显虔诚的祈祷。”看他们真是都执著到何种地步——有的人竟能一路跪拜着、哪怕不远数千里之遥,也要去朝拜心目中的圣地。他们的行为真那么可笑、愚蠢吗?倒不见得,不管他们的信仰存在与否,就他们本身的作为来讲,不能不问询问询自己,人活天地间究竟是为了什么?!在那蔚蓝天空下的冰雪高原,我们是否仿佛能听到传来的、那六字真言和绵绵不绝的诵经声,不能不给人有所启迪……
这里不是说人生活得好些不好,恰恰相反,人只有在整体上生活的不那么苦了,整个社会才显得是正常些的了。就像那一首藏族歌曲《香巴拉并不遥远》向我们传达的理想社会的精神—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,人们都把她向往,那里四季常青,那里鸟语花香,那里没有痛苦,那里没有忧伤,她的名字叫香巴拉,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,哦,香巴拉并不遥远,哦,香巴拉并不遥远,她就是我们、我们的家乡……
香巴拉究竟在哪里?!藏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个年轻人,历经千山万水,千辛万苦,寻找香巴拉这理想的国度,之后来到一位长者修行的山洞,长者问他要去何方,他说寻找香巴拉,长者对他说,你不用去远方,香巴拉就在你心中……
也就是说,如果人能去相信我们这个社会能成为香巴拉,那真就备不住我们这个社会终有一天会成为香巴拉。就如一部叫《后西游记》的电视剧所阐述的一种精神,当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魔梦缘 最新章节第八章春去春回 一百零三梦下(1/3),网址:https://www.67x9.com/199/199424/138.html